【原文】3.6季氏旅于泰山,子谓冉有曰:“女弗能救与?”。对曰:“不能”。子曰:“呜呼!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——《论语·八佾篇》
【释悟】季氏将要祭祀泰山。祭泰山,是天子诸候之礼,季氏祭泰山,是不符合礼的。冉有当时在季氏那里作官,比较得力,所以,孔子问冉有:“你不能阻止这种僭越的行为发生吗?把他劝回来,让他不要犯这么傻的行为。一个“救”字表现出孔子对季氏的怜悯和惋惜之情!就像一个菩萨心肠的人,他能够去教化大家,让大家从迷途中归来”。冉有回答说:“我做不到”。孔子就说:“可悲!你们竟然认为泰山还不如林放懂得礼,会接受这种不合规矩的祭祀吗?”。这里“旅”是古代诸侯国国君祭祀高山大川的一种专门的祭祀名称。季氏是一个大夫,祭泰山肯定是僭礼。孔子“呜呼!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这句话意思就是说,你季氏去祭祀,泰山山神就这么糊里糊涂受你的祭祀品?然后保佑你?这是对季氏祭祀迷信愚昧心理的一种讽刺!一些不明不白的人,因为欲望的膨胀,然后去寺院保佑发财、保佑去干坏事抓不到。你以为佛祖是贪官?行贿柱香就保佑你?愚昧!
【原文】3.7 子曰:“君子无所争,必也射乎!揖让而升,下而饮,其争也君子”——《论语·八佾篇》
【释悟】这句是谈古代军事、竞技比赛的“射礼”。春秋以前中国人精神很强大,作战能力很强,驾车、打仗等都是日常生活中必须学习的,体育运动在当时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。竞技君子不为名利之争,只是把所学展示出来,目的为保家卫国。开始时对立行礼,说“您先上”表示礼让,这是“先礼而后兵”,意在警示别去争强好胜。比赛完不论谁输谁赢,彼此行一杯酒礼,虽然争,赢了的人开始就已经在承让对方,比赛完后,还是要说“承让!”输了的人说声“领教!”保持君子的气度,领一杯酒,再接再厉,下回再努力,更加有信心。但现在竞技比赛完全变成了争强好胜,你看国际竞赛以后,大家也不承让。胜利的人,把手高高举起——“我胜利了”,很牛!失败的人那个哭啊!体育的精神变成了争丰厚的金牌奖励,难道人类不该有真正的友情吗?特别是拳击,毫无仁慈!还有酒桌上耍尽滑头,想方设法把对方灌醉,非常的不仁道,甚至有的喝酒还打起架来。儒家的礼完全散失尽了。
【原文】3.8 子夏问曰:“‘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为绚兮’何谓也?”子曰:“绘事后素”曰:“礼后乎?”子曰:“起予者商也!始可与言诗已矣”——《论语·八佾篇》
【释悟】卫国国君夫人叫硕人,她长得非常美,而且地位很高,这首诗描述的是她的美。子夏问孔子:“‘她笑起来酒窝真好看啊,她那“水汪汪的眼睛”的眼睛美丽清澈、黑白分明真明亮啊,用素粉来打底啊'。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?”孔子说:“绘画先铺好白色的粉底,这是本质的东西。如果没有这个本质很美的东西作为衬托、作为底,那么外在再美也是浮在表面(因春秋战国时,还没有白色的纸,当时作画在木板上、墙壁上,要作画必须要先涂白色的粉作为底)”。子夏又问:“那么,礼应该就在后的吧。意思是一个人先应有内在的质美”孔子说:“子夏,能够启发我的就是你啊!现在可以一起讨论《诗经》了”。从这里我们能联想到现实很多问题,如果没有内在的道德素养,就是学国学,也是外在的文饰,装样子而已。没有这个内在,末端的东西是不长久的。一定要先有内在美的品质,然后再讲文饰,这就是“礼后乎”的意思,这也是对前面关于“礼”的诠释。
【原文】3.9 子曰:“夏礼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礼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献不足故也,足则吾能征之矣”——《论语·八佾篇》
【释悟】孔子说:夏朝文化、礼仪,我能讲出来,杞国是不是保留了夏朝的文化、礼仪没有佐证的东西讲不出来。商朝的文化、礼仪,我能讲出来,宋国是否保留了商朝的文化、礼仪没有佐证的东西讲不出来。都因为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资料太少了,如过留下的历史文献充足,我也能讲出他们的文化、礼仪。尧舜禹是最美好的社会状态,叫做“大同社会”。那个时候圣与王为一,基本处于老子的“无为而治”状态。到夏朝,人开始有私心,始有“礼乐”教化,然后达到“全民修身”自己管自己!本性纯善纯真。就是《大学》“自天子以至于庶人,一是皆以修身为本”。从夏朝开始有一些文字记载和传下来的东西。孔子推行的“周礼”就是从夏礼和商礼借鉴过来的。关于拜礼,是从周朝传下来的“跪拜礼”是“一拜”!一拜或者两拜,已经是很尊重的事情。但人总喜欢极端,觉得拜多够诚心,够面子,宋朝出现“四拜”,“三跪九拜礼”是清朝出现的一种“礼”。其实人们忘了,诚不诚心,关键在于我们的内心!
【原文】3.10 子曰:“禘自既灌而往者,吾不欲观之矣”3.11 或问禘之说。子曰:“不知也。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诸斯乎!”指其掌。——《论语·八佾篇》
【释悟】孔子说:“我对禘礼,只待以酒浇地祭奠之后,因为有懈怠禘礼、乱用禘礼、错排祖先排列次序等不诚不敬,这种禘礼,孔子都看不下去!”。有人问:关于禘祭之礼的说法。孔子说:“不知道啊!如果能够知道“禘”祭意义的人啊,对于治理天下,就像看着这个一样明白”孔子边说边指其手掌。如掌上观文,易如反掌之意。孔子知而说不知,不是一种托辞。对一般人来说,“谛”的道理不是几句话就能说清楚并让人信服的。遇到这样的人,多解释不如不解释,故孔子一句“不知也”阻止了对方的进一步纠缠。但孔子说“不知”的同时,还是以其他方式间接阐明“谛”的道理。既使对于整个天下,也象看手中的物品一样清清楚楚。“谛”祭的基本要素有两个,一是被祭祀的“神主”,一是祭祀的“主祭”。再加上祭祀程序才称为“谛”。如果这些不符合礼制,就会令人“不欲观”。这样的“谛”就不能称为“谛”。此即“谛之说”。